新能源车的安全合规问题,谁来踩刹车?

2023-08-22
2023年,中国车市的“竞速赛”将继续上演,新能源汽车的热度也仍在持续加温。然而,能否有效解决安全问题成为了决定新能源车发展快慢的关键因素。

编者按: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“索骥合规”(ID:gh_2c7979aa193d),索骥合规网授权发布。

近几年,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迅猛提升。

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,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,产销分别完成705.8万辆和688.7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96.9%和93.4%。2023年上半年,新能源汽车完成产销分别为378.6万辆和374.7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42.4%和44.1%,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的市占率达到28.3%以上。

从用户、公众的视角来看,新能源车企们舆论的焦点是“卷”,比如车企高管、创始人的互撕互怼,产品竞争上的阴阳怪气,销量数据上的唇枪舌剑,碰瓷传统豪车的夸张言论争议…… 

但“卷”的火热背后,关于新能源车,一个更重要的焦点却经常被忽略,那就是“安全”问题。

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则表示,新能源车的火灾风险总体高于传统汽车。自燃事件频发,安全问题已然成为悬在新能源汽车面前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

一、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频发,安全问题需关注

从数据来看,新能源车的安全问题远比想象中严重。

国家应急管理部公布的2022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火灾数据显示,共计640起,比2021年同期上升32%,远远高于交通工具火灾平均8.8%的增幅。

分品牌来看,国产品牌比亚迪连续三年位居自燃事故排行榜首,三年内共发生近50起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。其中,事故高峰2022年共发生24起,涉及车型主要包括:比亚迪唐、比亚迪秦、E5等系列。

与此同时,特斯拉也因自燃危机饱受争议。根据数据,三年间至少有14辆特斯拉发生自燃事件,其中售价在30万左右的Model3成为自燃车型第一名,紧接的则是售价近百万的高端系列ModelS及ModelX。

自燃似乎不分“高中低”,从高档价位车型的保时捷、蔚来,到中档价位的理想、特斯拉,再到主打性价比的比亚迪、小鹏等,新能源汽车“发火”不看价位,不分品牌,不分产地。

那么,新能源车究竟为何变成“火车”?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,“新能源车起步出事故的概率特别高,碰撞的可能性也比较大。”

低速扭矩大、加速快是新能源车的特征,可以说既是优势也是风险点。如帕萨特、本田CR-V、本田思域、大众宝来等多款热门燃油车型,价位横跨10万至30多万的区间,不少车型的百公里加速时间集中在8-10秒水平。

然而横向对比来看,同样价位在10万至30多万区间的新能源车型,百公里加速时间普遍更短,甚至不少车型能进入到4秒内,比如零跑C01、特斯拉model 3、比亚迪汉等等。

实际上百公里加速时间越短,意味着起步时车辆能获得更强劲的动能,瞬时爆发的速度更大,车辆失控、碰撞的概率也会因此而增加。

比如2022年2月,杭金衢高速金华段一辆蔚来ES6被后方车辆追尾后,突然又加速“狂奔”了2公里,先后撞击了5辆车才最终停下来;2023年2月,温州瑞安一辆特斯拉突然加速“狂飙”,以极快的速度冲撞其他车辆。

类似的事故案例不断出现,有的甚至出现人员伤亡情况。车辆突然迅猛加速,来不及紧急制动,是这些事故报道里普遍提到的共性信息。

爆发式的瞬时动能、过快的起步速度,就有一定几率提升车辆失控乃至发生事故的风险。新能源车把“越来越短的百公里加速时间”当作核心卖点之一,却忽视了其潜在的安全问题。

今年5月,中消协总结新能源车四宗罪:一、断电“趴窝”和突发自燃的电池故障;二、偷偷锁电;三、辅助驾驶失灵、中空黑屏、传感器失效等;四、刹车失灵。无不是关乎电池安全和智能安全的大问题。

在此之前,中消协直接呼吁:“对于经常发生消费纠纷、售后服务不到位、车辆零配件易损坏、频繁出现故障甚至造成严重事故的新能源电动汽车品牌,要谨慎选择。”

二、新能源车快速发展,安全依旧是底色

安全投入,是在看不见的地方花钱。相比于价格和性能,安全的故事并不性感。

1971年,为应对日本车和德国车的冲击,福特推出一款经济型的小汽车Pinto以应对市场竞争。起售2000美金,受到了美国工薪阶层的欢迎。

但之后,该车碰撞起火事故频发。原来,福特在设计该车时,为节约成本,将油箱放置在车的尾部,一旦追尾,油箱爆燃可能性很大。

据当时媒体披露的工程师方案,每辆车只要多投入11美金,就能大大改善安全性,但是福特高层基于“成本收益”而拒绝该方案。因为,相比之下,只为几百例死亡和重伤事故赔偿,更省钱。

彼时,福特给外界的理由是:安全标准没有上限,作为公司,必须盈利,必须量力而行,如果一味提升安全标准,公司肯定要亏损,况且车型完全符合当时美国国家汽车的安全标准。

现实是,这个理由公众并不买单,在输了官司和巨额罚款之后,福特在舆论压力下最终还是选择召回,钱没少花,还损害了品牌,成为百年福特写入史册的污点。

今年6月,据乘联会发布的消息,预计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2350万辆,渗透率有望来到36%。

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,2022全年共实施新能源汽车涉及车辆121.2万辆,占全年召回总数量的27.0%,同比增长31.5%。从缺陷线索看,2022年市场监管总局收到消费者提供的新能源汽车缺陷线索报告4300例,反映动力电池、电机、电控系统问题占新能源汽车缺陷线索报告的41.9%。

到了2023年上半年,新能源车型累计召回超过122万辆,远超去年同期的31余万辆,占比在整体汽车召回数量近五成。

一些车企慢慢意识到,“安全”是新能源车的命门。

吉利开始打出“安全牌”,但并不好打,安全做得越好,越不会让人感受到,而且“最好不要感受到”。

新汽车充斥新玩家、新玩法,老老实实在安全和体系力上投入,看似短期吃亏是上半场的游戏规则;随着下半场样本数量和用车时间的几何增长,概率的魔力显现,安全合规一定会得到公平的回报。

近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布《关于开展2023年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》,将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隐患排查工作。

640?wx_fmt=png

此前,工信部也曾公布过类似的规定。2015年和2019年,工信部发布《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》和《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》。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,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。

2023年,中国车市的“竞速赛”将继续上演,新能源汽车的热度也仍在持续加温。然而,能否有效解决安全问题成为了决定新能源车发展快慢的关键因素。

当下,无论是生产商在动力电池技术上的推进,抑或消费者在用车习惯及安全意识上的培养,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目标:新能源车的安全问题亟需解决。

(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索骥合规立场)

+1
0

好文章,需要你的鼓励

下一篇

随着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加入,营销的作用会越来越弱,产品本身将成为消费者的关注点。届时,蕉下面临的将不仅是营销和产品层面的合规质疑,而是更多市场挤压下赤裸裸的财务挑战。

2023-08-19